2010年2月21日星期日

GPS斷症 青馬橋可活700年 監察金屬疲勞

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article/100221/4/go4y.html
(明報)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05:10
【明報專訊】GPS(全球衛星定位系統)除了可以幫旅客出行定位外,原來還可為橋樑「診症」。路政署已在全港跨海大橋安裝了GPS系統,取代以往使用的經緯儀,透過大橋移位計算出金屬疲勞程度,監察橋樑「健康」,更量出青馬大橋 的壽命,原來可「活」多703年。

現時路政署使用的GPS系統,探測的準確程度達3毫米,可以準確測知大橋橋身的任何擺動,如青馬大橋各位置便安裝了8部GPS接收器,再加上汲水門橋 及汀九橋 ,共安裝多達29台GPS接收器。去年的量度結果顯示,青馬大橋的鋼筋結構壽命可再長達703年,換言之,至少到2712年,青馬大橋的鋼筋結構才會「玩完」。

測橋身搖動 準確度3毫米

路政署橋樑及結構部高級工程師黃啟遠指出,一條橋建成後,因為風吹雨打、日夜溫差,加上車輛駛過,會引致金屬疲勞,「如熱脹冷縮,就可令大橋橋身前後膨脹60厘米、左右膨脹45厘米。在橋樑的搖晃位置測試橋身搖動程度,可估計其疲勞狀况」。

以往路政署靠傳統經緯儀檢查橋樑,路政署總土地測量師林利華表示,每次測量需8至10人花2至3周檢查,遇惡劣天氣更難進行,「橋的兩邊都要人面對面用儀器測量,如果在長數公里的橋上,要天氣好、能見度好高方做到,現在已經沒有這種限制」。

全天候蒐集工程數據

安裝29台GPS接收器的成本高達800萬元,但林利華指出,儀器可幫助全天候監察蒐集數據,令日後興建的工程有數據依循,如興建昂船洲大橋時,他們已在青衣一帶蒐集了7年風力數據,得知藍巴勒海峽的風震,比想像中低一半,便把設計規模收窄,亦省下逾百萬元。

經過10年的技術應用,林利華透露,未來路政署打算把技術應用至其他方面,例如把GPS接收器放到斜坡上,監測山泥傾瀉;或者派員檢查受損道路時用作快速記錄。(見另稿)

明報記者 古治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