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8日星期一

中產叫苦 愁對置業工作

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article/100307/3/gwba.html
(星島)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05:30
(綜合報道)

(星島日報 報道)近期大熱的房屋供應及樓價問題,不但為「上車族」造成壓力,亦為中產人士帶來憂慮。調查指香港中產最關注樓價問題,但不少中產都對前路感到迷惘,逾七成受訪中產更對下一代能否維持中產地位顯得悲觀。學者指樓價波動令中產感無助,建議政府重新檢討居屋及夾屋角色,紓緩住屋問題;有社福機構更特別為中產人士設立支援服務,過去數月收到多宗供樓壓力的求助個案。

  記者:劉嘉裕

  明愛向晴軒 「再晴計畫」委託香港理工大學 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,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二月期間作焦點小組及電話訪問,針對中產人士面對的問題及需求調查,成功訪問一千零四十四人。調查機構將收入一萬五千元以上的「高收入群組」界定為中產人士,而一萬五千元以下則為「低收入群組」。

  月入萬五列高收入群組

  研究發現,中產人士在生活上較為擔心住屋、健康等問題,而樓價更是他們在焦點小組中表示最關注的問題,其餘則包括社會政治議題、政府施政和社會風氣問題等。兩組受訪者也十分擔心與個人工作或學習的環境及前途問題,其次是個人經濟狀況。

  調查又指,四分之一的中產認為工作環境及人際關係是主要壓力來源,而普遍受訪者則認為最大壓力主要來自工作,當中包括求職、前景和合約問題,其次為退休後及平日的生活水平。大部分中產認為,個人進取及懂投資是晉身中產的因素,而薪金及資產更是中產的身分象徵。

  照顧家庭 拒北上發展

  當受訪者被問及下一代會否更易成為中產時,七成以上的受訪者表示「一半半」或否定,對未來顯得悲觀,原因是下一代的向上流動機會不及現時這一代。中產又因為考慮的問題太多,如照顧家庭及前途,即使認為內地事業機遇較好,也不打算回國內發展,對前路感到迷惘。

  機構分析指,主要因為社會競爭愈趨激烈,整體人口學歷水平急升,令高學歷不再成為單一競爭優勢,加上面對政府的優才計畫,引入外地專才,令香港中產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。

  「儲幾耐先有首期?」

  理大 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鍾劍華表示,由研究得知中產階層十分關注住屋問題,認為在現時波動甚大的私人房屋市場,令中產感到被動及無助,選擇也不多,「好多醫生、律師都買唔起樓,就連元朗都六千至七千元一呎,如月入只有一萬五千元,要儲幾耐先儲到首期?所以好多中產都好無助。」

  「以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例,人工只是緊緊夠買一呎樓,如果大家因為置業問題而不安,政府不能不正視問題,因為房屋是基本需要。」他建議,政府有需要考慮如何為中產提供置業,提供支援,以及重新檢討居屋及夾屋的角色,以紓緩住屋問題。另外,他又建議政府協助社福界推展育兒、家庭照顧的工作,令港人可安心到內地發展。

  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郭志英表示,自「再晴計畫」位去年底成立以來,短短數月內已收到不少涉及供樓壓力的中產人士求助個案,當中包括月入二萬至三萬元的人士,主要慨歎供樓壓力大,影響生活質素,沒有多餘金錢進行娛樂,又指社會上的「負資產」,本身就是中產人士,○八年的金融海嘯對他們的影響最大,故在提供支援時應留意多方面問題,包括中產面對職場及供樓的壓力。
.中產叫苦 愁對置業工作
(星島)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05:30
(綜合報道)

(星島日報 報道)近期大熱的房屋供應及樓價問題,不但為「上車族」造成壓力,亦為中產人士帶來憂慮。調查指香港中產最關注樓價問題,但不少中產都對前路感到迷惘,逾七成受訪中產更對下一代能否維持中產地位顯得悲觀。學者指樓價波動令中產感無助,建議政府重新檢討居屋及夾屋角色,紓緩住屋問題;有社福機構更特別為中產人士設立支援服務,過去數月收到多宗供樓壓力的求助個案。

  記者:劉嘉裕

  明愛向晴軒 「再晴計畫」委託香港理工大學 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,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二月期間作焦點小組及電話訪問,針對中產人士面對的問題及需求調查,成功訪問一千零四十四人。調查機構將收入一萬五千元以上的「高收入群組」界定為中產人士,而一萬五千元以下則為「低收入群組」。

  月入萬五列高收入群組

  研究發現,中產人士在生活上較為擔心住屋、健康等問題,而樓價更是他們在焦點小組中表示最關注的問題,其餘則包括社會政治議題、政府施政和社會風氣問題等。兩組受訪者也十分擔心與個人工作或學習的環境及前途問題,其次是個人經濟狀況。

  調查又指,四分之一的中產認為工作環境及人際關係是主要壓力來源,而普遍受訪者則認為最大壓力主要來自工作,當中包括求職、前景和合約問題,其次為退休後及平日的生活水平。大部分中產認為,個人進取及懂投資是晉身中產的因素,而薪金及資產更是中產的身分象徵。

  照顧家庭 拒北上發展

  當受訪者被問及下一代會否更易成為中產時,七成以上的受訪者表示「一半半」或否定,對未來顯得悲觀,原因是下一代的向上流動機會不及現時這一代。中產又因為考慮的問題太多,如照顧家庭及前途,即使認為內地事業機遇較好,也不打算回國內發展,對前路感到迷惘。

  機構分析指,主要因為社會競爭愈趨激烈,整體人口學歷水平急升,令高學歷不再成為單一競爭優勢,加上面對政府的優才計畫,引入外地專才,令香港中產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。

  「儲幾耐先有首期?」

  理大 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鍾劍華表示,由研究得知中產階層十分關注住屋問題,認為在現時波動甚大的私人房屋市場,令中產感到被動及無助,選擇也不多,「好多醫生、律師都買唔起樓,就連元朗都六千至七千元一呎,如月入只有一萬五千元,要儲幾耐先儲到首期?所以好多中產都好無助。」

  「以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例,人工只是緊緊夠買一呎樓,如果大家因為置業問題而不安,政府不能不正視問題,因為房屋是基本需要。」他建議,政府有需要考慮如何為中產提供置業,提供支援,以及重新檢討居屋及夾屋的角色,以紓緩住屋問題。另外,他又建議政府協助社福界推展育兒、家庭照顧的工作,令港人可安心到內地發展。

  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郭志英表示,自「再晴計畫」位去年底成立以來,短短數月內已收到不少涉及供樓壓力的中產人士求助個案,當中包括月入二萬至三萬元的人士,主要慨歎供樓壓力大,影響生活質素,沒有多餘金錢進行娛樂,又指社會上的「負資產」,本身就是中產人士,○八年的金融海嘯對他們的影響最大,故在提供支援時應留意多方面問題,包括中產面對職場及供樓的壓力。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