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

漢榮老闆嘆賣書不及放租 月收95萬 「等於我賣9.5萬本書」

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article/101218/4/lu1i.html
(明報)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18:15
【明報專訊】步出旺角 地鐵 站趕往女人街波鞋街,經過「漢榮書局」啡底白字招牌 ,香港人近日都要停步多望幾眼,皆因這間有近40年歷史、莘莘學子每年暑假必到的教科書入貨大本營,即將搬到油麻地變身大眾化書店。漢榮3700方呎現舖宣布出租後,日前有人最高出價月租95萬元,漢榮第二代掌舵人石漢基得悉後百感交集:「我賣一本百多元的教科書,頂多賺10元。95萬元,就等於我每月賣九萬五千本書。點賣啊?」

自從漢榮宣布出租通菜街現舖後,街坊都跑來告訴石漢基:「我口地好唔捨得啊。」有客人帶著孫兒來緬懷三代人的苦讀歲月,令年屆花甲的石漢基瞬間跌入回憶大海,想起年少隨父親、已故漢榮創辦人石景宜60年代擺街檔的苦日子。

60年代街檔起家

石漢基沒讀大學,20歲夜校畢業便隨父親在旺角奶路臣街的街邊回收 舊書,檔口旁就是德仁書院。學生將讀得泛黃殘舊的教科書、參考書送來,石漢基就即時打開,用擦膠擦啊擦,或用漂白水洗去墨水迹,唯有頑強的原子筆令他束手無策。他出力洗去讀書人挑燈夜讀的印記,只為書本能清白落在另一文人手上,讓他成功攀登狀元階梯。

1960年代買得起全新教科書的人少之又少,學生只能揭開舊書踏著前人足迹,二手書是歷代香港人奮發向上的證據。石漢基終日埋首替教科書整容無暇理會黃金屋,直認「我只鍾意睇公仔書。」在街邊的日子,他和父親都等待——在寒風中等候讀書人送來珍寶,再待夏天學子上門搶購,等了幾年終等到第一桶金。

二手書炒賣見商機 旺角開舖

「當年舊書有價,上地理課必用的世界地圖,由4.8元炒至20元。」二手書炒賣現象令石景宜意識到社會漸趨富裕,全新教科書勢必成主流,1970年告別舊書攤斥資開舖,「漢榮書局」正式成立,「漢榮,因為我們三兄弟的名字,都有個『漢』字;舖頭旁邊的大廈叫國榮,便取其『榮』字。」40年來,石漢基三兄弟和父母都居於國榮、每天起床就踢著拖鞋落漢榮,替家長和學生哥們尋覓天書。

石漢基記得,第一代全新教科書,中學生購買後就用5年,「數學分3冊﹕算術、幾何、代數,每冊10多元由中一用到中五。那個年代,食碗魚蛋粉只3毫。」會考狀元來漢榮買書可獲半價優惠。「我爸爸為讓窮學生買到平價書,特別從印度 引入英、美出版社授權的重印版,賣價只是正價的八分之一。」石漢基仍記得,來自印度的教科書那發霉發臭的紙張,大學教授高材生卻視它如瑰寶。

「以前的教科書,全部都是文字黑白印刷 ,怎會像現在的七彩多相多圖又有光碟?」石說,昔日香港人對教科書珍而重之視為成功的門匙,「如今一代得到教科書易如反掌,反而不覺得有何矜貴。」

藉地產狂潮威力 租金補貼業務

由20歲到60歲,石漢基的人生不停穿梭於漢榮和國榮,忙完一天就遵照父親的訓示:「每晚一家人定要圍埋食餐飯,之後要陪阿媽打完四圈麻將才能休息。」他每天執書、食飯、打麻將忙了40年,至父親2007年離世,石漢基意識到時代巨輪早已駛到漢榮門外,隨時將老父心血輾碎。

「出生率下跌、學生上補習班不買參考書、上網查生字不用字典,這樣下去,我便守業失敗。」石漢基說,其父臨終前千叮萬囑不能轉行賣舖,三兄弟面對困局唯一出路,便是借助地產狂潮的威力,將現舖出租以租金補貼核心教科書業務,「無計,香港地就係咁。」

曾經,漢榮的成功印證文人成就。如今,漢榮身處濃霧之中前路未明,文氣敵不過地產掛帥:「今年我們斥資6000萬元購入油麻地新舖,面積大現舖1倍,日後不會只賣教科書,什麼書都賣。」陪伴石漢基長大的書卷味漂白水味,早被大時代冲走得一乾二淨,只剩下才子佳人回憶的餘韻。

明報記者 盧曼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