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俊華看「80後」住屋期望 文章日期:2010年1月12日
http://property.mpfinance.com/cfm/pb3.cfm?File=20100112/pba01/1.txt
財政司長曾俊華最近在他的網誌談到他對「80後」或「香港第四代」的看法,當中有涉及他認為新一代對住屋的「期望」,值得大家分享。
曾俊華說,他在聖孆期間翻看了一些以前看過的讀物,當中包括呂大樂教授所著的《四代香港人》,而根據呂大樂的分界,於戰前二、三十年代出生的是第一代香港人;戰後嬰兒潮的一代是第二代港人,這是我的年代;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是第三代;七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(也可以說是嬰兒潮的後代)的是第四代香港人,這是曾俊華子女的年代。
受社會發展和時代巨輪推進的影響,每一代港人在生活方式、價值觀和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各有特點。曾說,重讀這本書,感受特別深,也引起不少反思,尤其對第四代港人的現,不過,他卻不完全同意呂大樂一些看法,包括呂認為第四代港人「注定是輸家」,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人沒有將最開放、最多元化、最多機會的環境,好好保護和優化,以傳給下一代,令這一代人得不到一些「先天」的優勢。
曾俊華稱,覺得其實第四代港人享有的機會並不少,加上成長環境和父母、社會對他們的栽培和資源投放,他們的競爭力和機會絕對不比上三代人遜色,問題在於這一代人的期望是甚麼和是否能夠掌握和創造新的機會。
他又指出,隨覑社會發展和市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,我們的期望自然會不斷地提高。以住屋為例,第一代港人覺得有三餐一宿、生活安穩已經很滿足,自己擁有的住屋是一個奢望;嬰兒潮一代可能認為能夠早日「上樓」(獲分配公共房屋)已符合了對住屋的期望;第三代港人覺得「上車」(置業)可以說是必要達到的目標;對一些第四代港人來說,他們最關注的可能是物業會所有甚麼設施、泳池有多大、私隱度是否足夠等等。
曾俊華說,雖也有人認為現今香港社會沒有提供足夠的機會,讓第四代港人可以「上流」化,但其實在六、七十年代以前,可以入讀大學的只佔很少部分,基本上大學,甚至預科畢業的必然是社會精英,注定可以爬上社會上層的階梯。香港發展至今,教育普及了,我們的大學更大幅增加至九間,現在入讀大專的學生大幅上升,但大學畢業未必一定再等於可以即時爬上社會上層的階梯,但教育程度稍遜的年青人也不一定沒有機會,問題是在競爭中,他們能否把握機會,發揮自己的優勢。
撰文﹕陸振球 (明報地產版主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