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

莫家豪﹕「中國香港」還是「中國」「香港」看高鐵事件

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article/100125/4/gamy.html
(明報)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05:10
【明報專訊】近日爭論焦點除了高鐵撥款外,政制諮詢又鬧得熱烘烘。就前者而言,正反雙方對興建高鐵在「保育發展」及「增長發展」有不同看法,反高鐵撥款的一方嚴正宣示對現存政治體制以及特區政府 施政和管治不滿,而「泛民」回應以「拉布」手法拖延撥款進程,實明確地反映香港的深層矛盾,就是部分市民對港府失去信任,在一個沒有互信基礎又缺乏友善的溝通場景下,政府與所謂「反對派」的互相猜忌,難以促進香港發展。此情此景乃繫於深層的政治體制和管治體制的問題。在一片反對聲音之中,筆者注意到部分立法會 議員及反對群眾指斥港府為興建高鐵來「拎威」,又有部分反對撥款者指斥有關計劃「明益國內同胞」,在西九龍設站並非便利港人。

當然,在一個自由港,我們有不同意見十分正常,但在討論有關議案時,我們必須從宏觀及戰略位置去設想香港在國家中興的大環境下,我們如何融入國家未來發展的巨輪下去推動國家發展,並積極發展香港的優勢,利用香港的優勢來協助內地走向國際化和進一步達至「進步發展」的領域。當聽到有關議者論及興建高鐵「明益內地人」,我們彷彿忘掉了我們香港在全球經濟體是十分細小,我們的發展完全賴於外來經濟發展,在國家不斷謀發展的大背景下,香港應善用這個環境,利用本身的優勢在國家發展巨潮中擔上一定獨特角色。

當有議者謂「高鐵」只是便利國內同胞,此言或許有對的一面,但在國家回應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時三番四次力求發展內需,在這種情景下,高鐵促進內地人士到港工作、升學 、交流及消費,將有利香港發展。此外,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,賴以本地發展前途有限,我們必須走出去,不單勇於在內地發展,也必須利用亞洲起飛的背景,港人要勇闖東亞及東南亞發展基地。

著重高鐵「輻射 效果」

高鐵的短期效果不彰,但它的發展的重要意義是帶港人進入國內幅員廣大的腹地,我們更著重是「輻射效果」,即以高鐵聯上國內不同鐵路網,又可利用這交通網絡接連中國其他省市,便利的不單是內地人到港,更為未來年輕一代打造發展平台,方便港人到內地工作、交流。就特區政府倡導發展「六大產業」而言,有關交通網絡的「打通」不單是交通便利,而是帶動人流、物流往來,為未來新興產業提供適切的基建。兩者無不沒有關係。因此,在爭辯有關議題時,我們要「停一停、想一想」。從宏觀及戰略位置設想有關問題,為政者及議政者要切實為「香港往何處去?」這問題想得通透,誠心為香港發展謀出路。縱然我們不滿現存體制和港府管治作風,但從香港生存問題及進步發展方面設想,我們或許在有關論爭上想得更高瞻遠矚一點。

善用「中國香港」獨特位置

有關高鐵的爭論更反映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﹕我們在「一國兩制 」之下,香港究竟是要扮演一種怎麼樣的角色?就有關的爭論點以及反對聲音中,我們彷彿看到某部分港人把香港定位「中國」和「香港」。但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,我們必須善用「中國香港」的獨特位置去發展香港優勢,要不然我們將會長遠地被邊緣化。

作為亞洲國際都會,我們的胸襟必須廣闊,香港在中國香港的框架下,勇於發展香港優勢,大膽走出小小彈丸之地,用我們的優勢來協助內地服務業國際化,利用我們優良教育去打造地區教育中心,善用我們的專業精神及專業經濟來擴大在內地及東南亞的影響力,強化我們的軟實力(soft power),才能在歷史大潮中,做好中國香港的角色。我們已回歸10多年,看來,我們與內地必須建立互信,在有互信和有同一個中國發展觀,香港才能在國家中興的歷史大潮中,好好發揮這顆東方之珠的光芒。

作者是香港教育